第七章 异教:讲经论孝(2/3)

作品:《乱世桃花逆水流

盾。我再问你个问题,汉以孝治天下,凡帝王之谥号,皆冠以‘孝’字,诸如孝文帝、孝武帝。郑康成、王子雍等人遍注群经,也包括《孝经》。但为何我朝定科考九经,《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诗》、《周礼》、《仪礼》为中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为小经,中间却偏偏没有《孝经》呢?”

“那先容世默对这个问题提出质疑,姑母可是想说我朝并不重视《孝经》吗?世默并不认同。《孝经》与《论语》乃学童启蒙之书,早在九经之前便要修习。虽然科举并不推崇,可举凡我朝士子,没有不懂《孝经》之人。玄宗时期,甚至于开元、天宝年间两度御注《孝经》,颁之于天下。除此之外,玄宗御注的只有《道德经》和《金刚经》。我朝之崇孝,可见一斑。”

若昭摇头,“不,我不是这个意思。

“如你所言,《孝经》确为我朝学童启蒙之书,但启蒙之书和科考九经,是有差别的。你能体会其间差异之妙吗?”

李世默垂头不语,揣摩几分之后才道:

“世默以为,《孝经》童蒙之书,先习《孝》后读经,此乃先为人后为官之道。”

“这是一种理解,但我换个说法。人之精力有限,研习经典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一儒生深研《孝经》,另一儒生熟读《左传》,两人同时科考,谁人更有机会考上为官?”

“据我朝科考习惯,自然是后者。”

“那么在这一导向下,儒生精力有限,是钻研《孝经》还是钻研《左传》?人人皆面对此等抉择,科举选拔之官吏,是更熟于孝道,还是更精于春秋经义?”

李世默点点头,又摇摇头——虽然他自己也不明白为何点头为何摇头。

“那照你的意思,在朝之官吏,相比于孝义,更懂所谓王政之道?”

若昭并不点头也不摇头,“我们回到讨论的最初点,何为孝?何为《孝经》?”

李世默答:“《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据此而言,孝道,起于对父母之亲爱敬重,我这样理解可对?”

“没错,身体发肤,一丝一毫,皆是父母所赐。为子女者当予以回报,理所应当。”

“那么孝之本意,并非所谓经典规定,而是人之自然情感。乌鸦尚知反哺,羔羊亦有跪乳。玄宗御注《孝经》自序也有云‘上古其风朴略,因心之孝已萌。’”

李世默点头,“确是。”

“那《孝经》又为何物?”

“此乃先贤,或者说以孔夫子之名对孝行的阐述与规范。”

“为何?”

“孝乃德政仁义之始。”

若昭颔首,“据你所说,经典所述孝义,实为服务于德政。而孝行之所以能服务德政,根本原因在于,家乃国之。那么,从王朝视角来看,只有在家之利益与国之利益统一时,重孝道才是应当的。”

这个说法有些冷冰冰的,李世默本能并不太喜欢。父慈子孝,本是家之和乐的情感,与利益无关。但是他顺着若昭的话想了想,《孝经》第一章: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玄宗注:“以顺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扬名之义彰矣。”

其实《孝经》中的孝道,“事亲”不过是,“事君”和“立身”才是方向。

她的话,并无差错。

这种抛开人之情感谈为政总让他浑身不适,李世默有些不甘心道:“可照你这么说,当家之利益与国之利益矛盾,就不该重孝道了?”

“不是不该重孝道,而是为君者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乱世桃花逆水流 最新章节第七章 异教:讲经论孝,网址:https://www.6s6s.net/53197/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