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章:官贷(1/2)

作品:《回到古代做皇帝

陆承启到底不是这个时代的灵魂,他知道银两并不是越多越好的。要是短时间内大量银两充斥市场的话,货币就开始贬值了。陆承启把这个道理说给徐崇光听之后,徐崇光很快便醒悟过来:“陛下的意思是,暂且不用大肆开采?可国库空虚,万一……”陆承启笑道:“朕并非这个意思,银矿该采还得采,只是暂缓发行罢了。发行的数量,要与市面上流通的铜钱为基准,或高出一成,或降低一成。当大顺商品滞销的时候,就要增加发行;当商品供不应求之时,应减少发行。如是,才能确保百姓手中的钱,不会今日能一文钱买两个鸡蛋,明日一文钱连半个鸡蛋都买不起了。”徐崇光也知道,这小皇帝看似没有接触过买卖,可对钱银一道,却说得头头是道,不容其他人反驳。而奇怪的是,他每回都能准确预判,并做出正确的对策。就拿铜荒来说,一招银币、金币,就把市面上的铜荒盘活了。原来大顺并非缺少铜钱,而是铜钱购买力不够国外足。小皇帝发行银币、金币,通过银币、金币与铜钱的差价,顺利地把铜荒解决了。不仅如此,还使得铜价下降,银价、金价上升。如此一来,作为基本货币的铜钱,就不虞有“荒”了。这一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堪称经典。人人都知道,银比铜贵,金比银贵,有了差价可赚,为何不置换银币?等到市面上的银币渐多,银价也稳定下来了,趋于一个银币换八百枚铜钱的时候,也就没人在乎到底是用银币,还是铜钱了。银币如此,银矿亦是如此,两者是因果关系的。要是银币滥发,超过了商品的价值,肯定是会贬值的。当官的手里几乎都是银币,他们能不急吗?所以陆承启不仅是为大顺好,也是为这些官员的钱袋子着想,才不滥发货币的。要是像明朝那样,滥发宝钞,到最后擦屁股都嫌它硬了。徐崇光似乎明了了:“那陛下的意思是,该采银还是要采银?”陆承启点了点头,说道:“不错。”“只是臣不明白,采来银子不用,堆放在库房有何意义?”陆承启耐心地解释道:“这叫储备,亦应不时之需啊!”汉人都喜欢这样“未雨绸缪”,徐崇光一听也就明白了,原来小皇帝还是懂得“勤俭持家”的。“可是陛下,今大理府之威楚、大理、金齿、临安及元江各地,都有银矿产出,两浙路、福建路、广南东路亦是产银之地,万一有人偷采……”“徐卿不必担忧,各地州府有监察司严加看管,应该无人这般大胆。再者,如今市面上仅流通银币,不流通裸银,便是采了,也难以用出去,何惧之有?”陆承启似乎并不担心有人偷采银矿,因为他知道中国的银矿,大多是贫矿,费时费力不说,还很难炼出来。至于富矿,肯定是被朝廷看管起来了,旁人就是要接近都难。“至于国库,更不用担忧了。六月将至,夏粮可收,农税亦可以征得上来。今年大顺除了个别地方,皆风调雨顺,夏税可比平时多收一两成罢!”陆承启估计说道。徐崇光点了点头,说道:“多亏皇庄出手,今年山东东路百姓方才能获救。”陆承启笑道:“非也,应当是皇家银行之大功。去年山东东路秋冬大旱,几近颗粒无收。若非皇家银行贷款,山东东路百姓焉能恢复生产?皇庄与皇家银行,不过互利互惠罢了,真正大功者,皇家银行也。”徐崇光点了点头,说道:“皇家银行乃是官贷,利息比之民贷,还要少得多。百姓得知消息,纷纷借了一年贷款,连利息都不曾交,只是用田产地契做个抵押罢了。”原来,皇家银行的借贷业务是一年内偿还,是不用利息的。超过一年,才收百分之十。对比起那些“放钱”的钱民,简直如同送财童子一般。“可是陛下,臣愚钝,这皇家银行到处开设分号,花费颇大,如何能盈收?”也难怪徐崇光不明白,他是不了解真正赚钱的,永远都是银行业。陆承启解释道:“皇家银行出具存票,可任意支取,只收百分一手续费。徐卿莫要小看这百分一,聚少成多啊!再加上百姓存款、借贷,总是有利可图的。假设某人要购置房屋,他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回到古代做皇帝 最新章节第七百六十章:官贷,网址:https://www.6s6s.net/55789/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