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九章:火炮初成(二)(1/2)

作品:《回到古代做皇帝

那些工匠千恩万谢之后,每人分了半碗粥,激动地半天不舍得吃下去。倒是苏颂被陆承启逼得吃了一碗粥之后,才准许他去试射场。当场在长安城北郊设立军器监的时候,就预留出了大片空地,为的就是日后军器监的发展和远程武器的试射。饶是当时开征商税,多收入了两百多万贯。可一下子支出百多万贯,投入到军器监、皇家大学和皇家军校的建设之中,还是让刚刚当上了内阁首辅的徐崇光心疼不已。习惯了过苦哈哈的日子,这一下富裕起来了,徐崇光这抠门的习惯还是没有变。特别是军器监,投入这么多钱银,才鼓搞出一种神弓,神臂弓。虽然凭借着这神臂弓打赢了契丹大军,还逼契丹人签订了协约。可军器监的投入实在太大,若不是驰道有所回报,恐怕户部的官吏早有怨言了。没办法,古人的历史局限性看不到火器的发展前景,只盯着冷兵器看,也是情有可原。这些朝中大臣不懂,已经好几次递上奏疏,影射军器监“糜费甚大,兵刃出产不丰”,希望减少对军器监的投入。这些大臣的心思,陆承启都明白。他们所想的不过是光明正大挪用公款罢了,哪怕是陆承启下旨,申请衙门用度之时,一定要交付公款使用计划。可这些专门钻空子的老油条,早已洞悉了规则,故意夸大要使用钱财的地方,好从户部多拿些钱,然后装入自己的口袋之中。陆承启早已通过监察司,得知哪个官员手脚不干净了。只是他们很小心谨慎,每次都拿得不多,这让陆承启觉得,不够教育意义,所以便放过了他们。若是他们胆敢私吞超过百贯,陆承启肯定会罢黜他们的。即便大顺朝从来没有过罢黜官员的先例,可规矩就是用来打破的。不是么?在这些官员眼里,国库里面的钱,不拿白不拿。这和中国人贪小便宜的性格分不开,在这个时空。有监察司严密督察着,这些官员还是铤而走险。这就难怪后世那些大贪、官敢如此受贿、挪用公款、公款消费……在他们看来,这些钱不用白不用啊!不患寡而患不均,特别是经手钱财的官员,每日要经手这么多钱。再对比一下自己的工资,能控制得住自己不贪的,已经是圣人级别了。而像李诫、李然、苏颂、唐勋、沈括、苏轼这些正直的臣子,已经少之又少。陆承启的职责,就是要把这些有德又有才的臣子,放对位置。毕竟大顺疆域广阔,仅靠陆承启一个人,哪能管理得过来?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由来,便是如此。跟随着苏颂的步伐,陆承启来到了位于军器监后方的试射场上。这个试射场为了安全起见。方圆近二十里。单单是购置这片土地,就花去了不下五十万贯。要是按照以往大顺朝廷的做法,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朝廷征用你的田地是看得起你。这天下都是陆家的,用你家的田地,给你些许补偿都算仁义了。这般一来,不论农户还是官绅地主,都敢怒不敢言。陆承启重生前就知道。强占民田的,强征民地的,不给补偿的,到了后面都闹得不可开交。这田地是农户的命根子。失去了土地就等于没了饭碗,还不给补偿,那不是逼人家去死吗?对敌人凶残那是应该的,对自己子民凶残,那是个傻、逼。陆承启宁愿得罪天下所有读书人,也不敢得罪真正决定大顺命运的农户们。秀才造反。十年不成,陆承启并不担心。他担心的是,要是农民没有生计,被有野心的人一组织,那就完了。不管最后是否镇压,都会给当地造成巨大的伤害,不知道要多少年才恢复得过来。所以陆承启严令户部,一定要按照市场价,足额补偿这些农户。而被征地的农民,原本已然认命,都打算去给京兆府的地主们当佃农了,却不料朝廷如此“体贴民情”,翌日便送来了足额的钱财。长安城的地价,用寸土寸金形容并不过分。哪怕是近郊的田地,都要卖到一亩地五十贯钱。农户们收到这笔巨款,皆对着长安城的方向跪下来拜了又拜,眼里含泪地说道:“圣上万岁,圣上万岁!”这一幕让前来送钱的监察士看了,也为之恻动。他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回到古代做皇帝 最新章节第三百六十九章:火炮初成(二),网址:https://www.6s6s.net/55789/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