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六章(4/5)
作品:《买宋》。
比较可信的是长编》与宋史》卷真宗纪》关于此事的记载,据两书所载,是年八月庚子河东所置为河东沿边安抚司。
宋朝前期,宋辽双方常有冲突,忻、代两州是宋朝西路边防重镇与挺进基地,故宋初以名将杨业为代州守。
杨业战死,又以签书枢密院事张齐贤“知代州,与部署潘美同领缘边兵马”。
但是,景德元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后,两河无战事,继续于边境屯集重兵似无必要,代州地位亦自然下降。
但随着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使节往来、边防事务,仍需有机构处理,因而以代州守兼沿边安抚司就是情理中之事了。
无独有偶,河北于景德三年,早于河东年许设置河北沿边安抚司,更可证明大中祥符元年河东所设为沿边安抚司。
那么,河东经略安抚司设置于何年呢,我认为这要从宋夏关系来加以考虑。
如前所述,从仁宗宝元元年起,西夏连年进攻宋朝,主攻方向是陕西,其次是河东的麟府路,庆历元年,夏就攻破了麟府路的前沿地带丰州。
因而,河东经略安抚司的设置应在这一阶段内。
检宋史-杨偕传》,传言,“偕进枢密直学士,知并州。及元昊入寇,密诏偕选强壮万人策应麟、府。明年,改左司郎中、本路经略安抚招讨使,赐钱五十万。偕列六事于朝,朝廷不从。偕累奏不已,乃罢知邢州”。
据长编》所载,杨偕康定元年十一月丙子知并州,庆历元年十月丁未朔罢,则其兼任河东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当是庆历元年之事。
河东路设置经略安抚使亦应在此年。
前此史籍所载河东安抚司当是河东沿边安抚司之省文。
河东经略安抚司统辖并代、泽潞、岚石、麟府4路兵马,4路真宗时已形成,但各自辖区,史无明文,不甚了了。
而各自机构,前后多所变更,亦须考求。
大约河东20余州军,麟、府、丰3州在河外,自成1路。
其领导机构自真仁之世起,改为麟府路军马司,军马司的军马“以太原府代州路钤辖领之”,治所在府州。
岚石路即上节所言石隰路。石隰路原置都部署司以领1路兵权,景德元年十二月丁未,宋“废石隰州部署,置石隰缘边都巡检使”,治所在石州,所辖有岚、石、隰3州。
哲宗时,推行进筑政策,以收复失地。
元符二年八月甲午,“以葭芦寨为晋宁军。以知军为岚石路沿边安抚使兼岚石隰增加慈州1州都巡检使。石州知州更不兼都巡检”。
九月癸丑,“以岚石慈隰隶岚石路”,州。泽潞路,景德四年,辖泽潞晋绛慈隰威胜7州军,以知潞州领兵马公事。
但据宋史-地理志-隆德府》条所载,潞州“旧领河东路兵马钤辖,兼提举泽晋绛州、威胜军屯驻驻泊本城兵马巡检事”,则景德以后所辖似有所变化。
并代路治所在并州,自不待言,其辖地史无明文,当为3路之外诸州军,具体地说,即并、代、忻、汾、辽、宪6州与庆祚、平定、岢岚、宁化、火山、保德6军。
河东地区肩负着抗击辽夏的重任,其河东地区防务大体分工如下,即“太原则忻代二州、宁化岢岚二军控契丹之朔、云,麟、府二州守河外,岚石隰三州、火山保德二军阻河捍夏国之绥州”。
由于4路与河东路经略安抚司,并非平级关系,它们均隶属于后者,故一般仍目河东为1路。
河北地区设置安抚使,保州云翼卒与贝州王则发动兵变是其动因。
庆历四年八月戊戌,保州云翼卒杀官吏据城叛,5日后,宋即任命“知制诰田况为龙图阁直学士知成德军,充真定府定州路安抚使”,组织军队,进行围剿。
但这次派出的安抚使属1项临时性的差遣,九月,兵变被镇压下去后,十一月,田况即调任秦州,其后任亦未见兼任安抚使。
宋朝政府不在镇、定两州常设安抚使,可能是出于通盘考虑,五年七月戊子,宋任命“知大名府程琳兼河北安抚使”,总领河北4路兵民之政。
从此,安抚使制度在河北确立。庆历七年十一月,贝州士卒王则发动兵变,八年闰正月平定。
出于增加防务、巩固封建政权的考虑,宋于是年四月辛卯,分“置河北四路安抚使,命知大名真定府、瀛定州者领之”,以“北京、澶怀卫德博滨棣州、通利保顺军合为大名府路,瀛莫雄霸恩冀沧州、永静乾宁保定信安军合为高阳关路,镇邢洺相赵磁州合为真定府路,定保深邢州、北平广信安肃顺安永宁军合为定州路”。
其中大名府路安抚使则由河北安抚使、知大名府兼任。
此后,河北安抚使时置时否,直至熙宁三年,韩琦辞免始废。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名府所辖州军中,有河北西路的怀、卫2州和通利军。
因此,大名府路、高阳关路并不等同于河北东路。
这可能是大名府作为北宋王朝的北大门,地位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买宋 最新章节第三百三十六章,网址:https://www.555b.net/35/35561/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