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三章 议论纷纷(2/3)

作品:《日月当空照中华

中,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张延登,在历史上曾经当过浙江巡抚,对闽浙沿海的情况还算是有所了解,但他却依然反对开海。

除了说海禁是皇明祖训之外,他还提出了一个理由,即闽浙沿海本来就是海盗猖獗之地,从嘉靖时期开始,沿海商民有很多都是海盗的同伙,在岸是商人,下海即海盗,还说倭寇之乱主要就是沿海商民充作内奸招引上岸的。

所以,张延登的观点就是,不仅不能开海,还要在闽浙粤沿海整饬军备,继续厉行海禁,认为一旦开放商民出海,那么无异于以商养寇、以财资敌,会壮大了那些本来已经被消灭得差不多了的海寇势力。

不得不说,张延登的说法,说出了一部分事实,也具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如今这位来自后世的崇祯皇帝,是知道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的,闭关锁国短期内或许会四海升平,社会稳定,但百余年后,就会被外面的世界边缘化,被现代世界远远地抛在身后,因此绝不能因噎废食,因为担心生乱子就关起门来自己过。

而与张延登提出的反对理由相比,南京户部尚书兼掌吏部事的郑三俊提出的反对理由,就相对客观得多了。

南京南京户部尚书郑三俊,是万历二十八年的进士出身,在原本的历史上,再过两年,他就会被崇祯皇帝招进北京,先做北京朝廷的户部尚书,然后又做吏部尚书。

总的来说,这个人也算是明末历史上的一位很有声望的名臣了。

若论人品官德、学问修养,这个郑三俊的确是很厉害,值得崇祯皇帝重用,但可惜的是他也有其他东林党人的那些臭毛病,到了北京当户部尚书之后,除了一再向崇祯皇帝建议给东南数省减税减赋、减轻钱粮负担之外,没有能够提出一点开拓财源的管用主意。

这一次,他在给崇祯皇帝的奏折中的说法,倒是与张慎言的差不多。

他在奏折中说,开放东南沿海的这些通商口岸,会导致东南沿海局面继续重视商业贸易而忽视粮食生产。他的意思是,东南乃朝廷钱粮重地,但却耕地有限,重商的结果必然导致轻视忽视农业,一旦东南粮食短缺,那么运往北方的漕粮也就会减少,长久之后就会导致北方饥荒。

客观地说,这个郑三俊的确不愧是户部尚书出身的人,对这些问题看得还是很透彻的。

大明朝廷的粮食安全到了明末的时候,的确是过于依赖江浙、湖广等地了,而当时的北方因为连年天灾人祸,粮食生产难以自给自足,半数依赖东南漕粮,若是东南漕粮不继,北方包括京师也肯定会大乱。

但是对此,崇祯皇帝自有他自己的解决办法,所以根本就不担心。

最重要的是,郑三俊和张慎言所说的这些情况以及他们的担心,即使在没有开海的明末崇祯年间,也依然变成了现实。

因为东南商业经济和贸易的大发展,在明末的时候,是一个难以避免也阻挡不了的历史潮流,靠堵是堵不住的,除非像后世满清入关之后所做的那样,把江南长三角一带遍地的巨商富贾杀干净、抢干净,要不然根本阻挡不了商业贸易的发展趋势。

所以,对崇祯皇帝来说,与其什么也不做,坐等同样的结果出现,还不如干脆开海通商,置之死地而后生呢。

至于钱士升和惠世扬这两个人的观点,与京师朝堂之上的这几个人大同小异,惠世扬是反对农商并重或者重商政策,认为开海通商会鼓励商业发展,从来导致官府舍本逐末,忽视农业。

而钱士升的观点则与霍化鹏相近,认为泰西诸夷海商来到大明,会破坏大明自给自足的商业环境,乃至败坏大明的人伦纲常、风俗礼仪等制度。

不过对京师朝堂之上的这些反对观点,他不打算重处,而对南京和江浙官员的反对,他却将他们一律革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日月当空照中华 最新章节第三零三章 议论纷纷,网址:https://www.6s6s.net/64510/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