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山中隐老出题考(1/2)

作品:《南唐新世

李丛嘉不知道是谁隐在山峰之上,竟然远远的把声音传了过来!以他现在的内力,绝对是做不到的!

他身后的暗影卫脸色惊变:峰内之内,武功远胜于在座各位,如果他出手袭击李丛嘉,这些暗影卫加一些也不是对手的!

未等李丛嘉说话,主座上的庐山国学的洞主李善道哈哈一乐:“既然山中老隐出了题,各位大才子、国学之士,就以此题为材,各抒己见吧!为了公平,诗、词、歌、赋、论均可,每人写在纸上,一会儿逐人宣读!”

李丛嘉心中暗暗感激这个老人家:真是想得周到。如果自己率先表明了态度,恐怕愿意追随自己去岳州的年轻人,会千方百计附合自己的意见;反之,则会推脱不展示才华。

现在,由他们先各抒己见,免了自己的麻烦;同时也能看出每个人的真实水平!

要知道,大唐朝代,还没有八股文这种真正的“议论文”,所谓的论,也不过抒发自己的想法,格式不统一,长短没限制,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大!

同时,大唐文人更擅长以诗言志,以歌(到了宋朝发展成词,长短句)抒怀。比如李太白的许多诗句,其实就是喝得差不多了,直接对着山川河流抒发的,甚至击箸而唱!

诗歌已经融入了大唐文人的血脉之中,更影响了普通百姓!纵观大唐,不读诗、不写诗、不爱诗的人几乎没有!

三四百文人开始凝思苦想:整个岳、朗二州情况如何?那里需要什么?

有几个心急的,挥毫泼墨,笔走龙蛇间,数百字眨眼写完;老成一点的,闭目凝思,甚至互相交头接耳,研究着各自的想法……远处看热闹的老百姓也议论纷纷!

好久,远方传来几声大喝:“真是一群笨蛋!这么简单的问题连我陈恕瑜都明白,你们这些秀才还犹豫什么?”

人群让开一条路,数十个乡民拥着一个年轻人挤了进来,他席地而坐,从身后乡民手中接过笔墨,根本不加思索,很快一篇长文形成,第一个交到了李丛嘉的手上!

他是敷浅源艾草坪陈氏之人?父皇十几年前表彰的义门陈氏族人?

据说这一族重品学、重修身,读书持家,家风极正,每代都有官宦,为官清、为商义、为农勤,深得当地百姓爱戴!

现在看来这个年轻人陈恕瑜虽然莽撞,但才华横溢,应该人品也不错!

猜测着,李丛嘉接文在手,一目十行,看罢仰天大笑:“果然是盛名之下无虚士啊!义门陈氏,果有高才!陈兄弟可愿意西行一趟,扬陈氏美名,救万民于水火?”

陈恕瑜脸有得色,刚要拱手,身侧一人站起:“某,夏天平,幼时随叔父来江州,我也有一言要说!”

李丛嘉身后的陈贶轻声提示他:“他叔父曾经任过江州长史、刺史,现在已经故去了……”

夏天平递过来的只是一首诗,共有八句,极为精悍,却有一句中地,和陈恕瑜的意思基本相同。

随着二人“交卷”,其他人也纷纷站起,示意自己完成。

说实话,这道题应该说极简单。对于儒家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向视为己任。治理朗、岳二州,其实就是考验他们的能力水平。

这可以看作南唐春闱前的一次“小考”,如果这种简单的考试都不能通过,恐怕也不用去金陵城丢人陷眼去了!

听了数人的诗词,李丛嘉渐渐有些乏味。这些中规中矩的回答让他无语,不能说不对,也不能说全对:治理一个地方,当然是教化百姓,当然是轻瑶薄赋,这个道理谁都懂的!

但是这些回答都没有切中主题:朗、岳二州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

终于,他看到一个瘦弱的年轻人站了起来,手中无纸,背手而立,他只说了一句话,然后又坐了回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南唐新世 最新章节第359章 山中隐老出题考,网址:https://www.6s6s.net/63559/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