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庄内(1/4)

作品:《血魂1937

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坦克装甲均是均质钢板,其厚度依据车辆的不同位置有所不同,但总的来,均比较薄(多数在5-16之间,早期英国使用的-只有5-10)。[书库][].[4][].[]当时设置防护装甲主要考虑的是保护乘员免遭枪弹和炮弹碎片的伤害。坦克诞生初期,德国人的办法就是利用野战炮对坦克直接瞄准射击,以及靠近坦克向坦克外面投放**包、集束手榴弹、r弹或爬上坦克向车**击等,但效果不太明显。首先是野战炮对运动的坦克的直接命精度不高。例如,1916年9月15日在法国索姆河战斗首次投入使用的2辆坦克,只有一辆被德国的野战炮直接命摧毁;其次是靠近坦克难度很大。

看看德国坦克内部结构乘员位置图就知道了:这玩意和豪猪似的,浑身是刺怎么靠近阿

乘员所戴的面罩不是为了防毒气,它的来源如下:在早期生产的坦克上,到处布满了大大的孔洞,例如,装配不合理的车门、窥视孔、观察缝、枪炮发射孔、手槍射击孔等等——因此,在装甲上布有大量缝隙,而处于烘热状态的熔化铅可以乘隙钻入车内。当带有铅芯的弹命坦克表面时,弹体首先被撞扁,接着铅芯被从壳体内挤出,形成一个以圆周状向外辐射的“溅射体”。在高速碰撞的作用下,铅芯已近乎变成流体,并以近乎爆炸的速度向四周扩展。在1(0.05)范围内,这种“溅射物”具有致命性的杀伤效果,并且这种高速运动的铅质流体,可以通过各种裂缝进入坦克内部。在通过缝隙和接合部进入坦克战斗室的铅质“溅射物”的作用下,无论是炮手还是车长都逃脱不了死伤的命运。这种作用对士气的影响十分严重。为了试图解决这个问题,曾经试制过一种十分原始的防护面具。这种面具由一付护目镜和一个缝在皮革上的锁甲面盾组成,护目镜和面盾接在一个重量非常轻的头盔上。这种办法听起来似乎颇有道理,然而,没有人能戴着它进行战斗,因为戴护目镜向外观察时,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而戴着皮革面具又热得使人无法忍受。因此,坦克乘员们宁愿冒伤亡的危险,也不愿使用这种东西。

自1915年以后,德军曾经给其机枪射手和阻击手发放过一种特殊型号的弹,这种弹就是著名的“”型弹。型弹比普通弹重,并且含有一颗碳化钨弹芯。这种弹的加工非常精细,弹丸的重量与发射药的重量严格相匹配,这就使得所有这种弹都具有相同的初速和弹道。它们的主要用途是用于对远距离目标和带有防护的目标进行精确瞄准射击。这种重型碳化钨弹芯弹的远距离射击精度比普通的铅芯弹要高,这就给阻击手对800(1.2)甚至更远距离的目标进行射击提供了条件。在稍近于800的距离上,它可以穿透用以防护前沿堑壕内的哨兵与了望哨的薄纲板。但在阿拉斯(rr)战斗却发现这种弹还能穿透英军和型坦克的装甲板。这两种型号坦克的装甲薄得要命,它们的厚度在0.2-0.4(5.98-10.16)之间,而且使用的是一种在商业上被称之谓“锅炉板”的软质钢板。然而,对于这种“锅炉板”的缺点,德军最高统帅部并不知道,那是在阿拉斯战斗已经开始2天之后,即在191年4月11日,在布里阔特(br)的一次猛烈反击,德军缴获了2辆英军坦克以后,型弹的实际效能才被德军发现。在此之后,为了跟坦克进行作战,德军最高统帅部立即给每个德军步兵战士发了5发型弹,而给每个机枪手则发给了—条满装型弹的弹链。英国人也发现了“”型弹的侵彻威力,对行将发展的下一代坦克提出了“必须增强装甲防护力”的要求,将下一代-型坦克的装甲厚度提高到6-12,其防护力足以抵御“”型弹。德国人在得知“”型弹不能击穿—型坦克防护装甲时,开始着手研制一种专门对付坦克克的武器,并最终导致了世界上第一种反坦克武器--“坦克一格屋尔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血魂1937 最新章节第一百零八章:庄内,网址:https://www.6s6s.net/50817/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