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出征前的准备(1/2)

作品:《最后的三国

棉花这种作物其实汉代的时候就有了,但人们更多的是把他当做一种观赏性的植物,直到南北朝时期,史书还明确有记载:其地有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纩,名为白叠子。这个时代的人们还没有认识到棉花的经济价值,而人们所穿的衣服,均是丝麻所制,士绅富户穿的是绫罗绸缎,平民百姓穿得是粗布麻衣。

蜀地和南中的气候条件决定这里的人们不需要穿太厚的衣服越冬,蜀汉官方也没有贮存足够的冬衣,就算是在寒冷的北方,士兵们冬天穿着也只有用麻絮填充的衣服,由于麻絮的保暖性能太差,所以也只有加厚保暖层,所以士兵的冬衣显得非常的臃肿不堪。条件好一点的则穿兽皮来保暖,但无论是野兽的皮毛还是家畜的皮毛都是价格昂贵的东西,很难大规模地普及。

所以在滴水成冰的北方,到了三九天气一般都是不用兵的,这个时候打仗,因为冻死冻伤的非战斗减员往往要比打仗损失更大。

翻越雪山最大的困难就是低温寒冷,做好防寒保暖是首要的条件,现在冬衣缺乏,刘胤必须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否则三万多人马走到半路上就会被活活冻死。

兽皮虽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南中地区野兽可是有不少的,但短时间内制作满足三¢↓¢↓¢↓¢↓,▽.●.▼万人穿的皮衣这显然是不靠谱的,不过这些兽皮倒是可以大量采购,用于制作靴子、皮帽、手套等物品,做为大宗的冬衣。还得另想办法。

刘胤想到了前世所盖过蚕丝被。那玩意儿既轻且薄。防寒效果却是要比棉花还要好,蜀中的织锦业发达,而蜀锦的原料不就正是蚕丝吗?刘胤立刻派人到官仓里查看,果然在官仓之中还存放着上万斤的生丝,当初从成都撤退之时,这些生丝和二十多万匹锦绮丝绢被一起运到了南中,在这个时代丝绢和粮草甚至比金银铜钱还具有保值功能,战乱年月。人们宁可以物易物,也不愿意要金钱,丝绢在当时可是真正的“硬通货”。

刘胤毫不客气地将这上万斤的生丝笑纳了,刘禅已经放了话,人尽其选,物尽其用,这样的支持力度让刘胤非常的感激,谁说刘胤昏庸无能,在关键的时刻,还是有贤明的一面嘛。

做一件冬衣大约需要生丝一斤左右。显然官库中的存货是不足以装备全军的,于是刘胤又出高价在民间广为收购蚕丝。不过刘胤自已没出面。而是委托了几个商行进行收购,除了蚕丝之外,兽皮兽肉药材都是其收购的对象。

蜀锦是蜀地经济支柱,几乎家家户户种桑养蚕取丝织锦,此次南迁,房产地产是带不走的,但丝锦粮食却是每户百姓的必携之物,所以收购蚕丝进行的很顺利。

不过用蚕丝来做冬衣,也是够奢侈的,还好刘胤从黄物皓那儿搜刮了大量的财宝,应付起来还是绰绰有余的。

刘胤没有用官方的名义,就是为了防止魏国的间谍按图索骥,凭着这些蛛丝马迹来识破他的计划,以私人商号的名义收购,则不会引起别人的怀疑,刘胤在这一点上是十分地谨慎。

蚕丝兽皮收购上来以后,加工地点也是分散进行的,做好一批运出一批,直接运到汉嘉去。

兽肉也是被加工成了肉干,便于携带。虽然说现在粮食匮乏,但再紧缺也不能缺了军粮,皇上也不差饿兵,陈寿赶到了汉嘉,已经为三万大军筹措到了至少可以支应两个月的粮草。不过刘胤知道,翻越雪山时人的体力消耗极大,仅凭谷物粮食难以补充消耗掉的卡路里,只有高热量的动物蛋白才能满足需求。除了收购一些猎人捕获的野兽,刘胤还命人宰杀了不少的猪羊,都制做成了方便携带的肉干,也一并运往了汉嘉。

除了冬衣和食物之外,要准备的东西的确还有很多,光刘胤在计划书中列出来的清单就的一串,刘胤将这些诸事杂事都交由何攀杜轸处理,以二人的才华,倒是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后的三国 最新章节第292章 出征前的准备,网址:https://www.6s6s.net/33965/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