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3/4)

作品:《出水芙蓉

一星期未进一颗米,靠冉腊娥喂点红糖水维持生命的董桂英,终于咧嘴睁眼艰难地叹出了最后一口气离开了人世,享年近七十岁。冉腊娥顿时哭得死去活来,张母是最能理解她的知心人,她象失去了依靠,乡邻们听到哭闹声,都纷纷来到她家,给予劝慰说:“别哭了,哭坏了身子,董奶奶的后事靠谁来操办,再说你已经尽到孝了,这么多天你喂吃换洗,屎儿尿儿的,换了第二个人都做不到。其实老人走了,也是享福去了,她老人家七十岁多了吧,比我家奶奶走时还大五岁,我奶奶那时已被病拖魔不得了,硬是要寻短路,别哭了,董奶奶也真享福,福寿全归了。”村里凡有婚丧嫁娶等事,都把那个张斯忠请出来做支宾先生。有人又劝说:“腊娥,别只顾哭了,董奶奶的寿衣做了没有,还有倒头纸要马上烧。”冉腊娥这才止住哭,从自己的房间里拿出前天为董奶奶准备好的寿衣、寿鞋。又有人说:“得去把忠爷接来支派事,老了人还得看个时辰,图个吉利,图后人的发旺。我家的小叔子,就因婆婆过世时,时辰不对犯了重丧,才三岁的小叔子却突然在婆婆送葬后就暴死了,我嫁到张家后,听说了此事,所以记得很牢,就怕哪家老了人不讲究礼节,不过这不是迷信,一定是有科学道理的。”有人接过她的话说:“还不是迷信,要是在毛主席的年代,早把你捆起来批斗了。”她还说:“早点把个信给张书记。”

大家正在议论着,张凤国已经请来了张斯忠。张凤国也不管什么礼节不礼节,迷信不迷信的,只知道老母登仙,怎么安排好后事,又因道然不在家,发丧的日子心中没有主张,只好先请了支宾先生帮着理事。冉腊娥也把积攒的三百元钱拿出来交给娘家的一个堂弟支撑开销。众位帮忙的亲友乡邻在张斯忠的安排指导下开始了有序的忙活。几个汉子将张母遗体出榻停放在堂屋的靠右壁,并且死者的头朝大门,头前放着小方桌,桌上有遗像和香钵,点上香千烟袅,桌前地上放着个破铁锅内是烧的倒头纸钱,九斤四两的倒头纸一大捆就烧成了一小锅灰。据说这倒头纸是烧给死人去那个世界花用的冥币。冉腊娥亲自给张母前三后四的抹了汗,又给换上了寿衣。堂屋的正堂上贴着张斯忠书写的一张白纸大的“奠”字,大门两边是幅他自作自书的白对联,上联是:噩耗惊传哀歌恸乡里,下联是:遗容长存美德示人间。

一幕哀丧吊唁的场景和氛围笼罩着张家。下午二时许,张道然乘着小吉普车赶回家,见家里内外一派沉痛的悲伤气氛,不禁一股辛酸涌到喉咙口,他眨了眨眼睛没有让泪水显出。在众目睽睽中,一妇人递给他一条白孝巾,并说:“当书记还不是要戴孝的,把它系在腰里吧。”他听从着让她帮着系上。冉腊娥见丈夫风尘回家,想到自己得不到丈夫的理解和关爱,当即更凄切的哭泣起来。张道然见冉腊娥伏在董奶奶的遗体旁,头顶着白布孝巾,哭得惊天动地,死去活来的,还有董桂英娘家的远房亲戚的几个婆子也揍着悲哀嚎哭着,他禁不住眼眶溢满了泪水。他去接开盖在张母脸上的旧书,只见奶奶的脸像只有悬骨,与生前判若两人。他详端了一会,似乎又找到了过去的感觉,重新看到那丰满慈祥的笑脸。冉腊娥的娘家堂弟冉金城和支宾先生张斯忠一起过来,向张道然分别简述了后事处理情况和安排。张道然听后,没有提出什么看法,就说:“把你们操心了。”然后,他把冉腊娥叫到一旁,将自己回家时在区管理室借支的五百元钱递给她作开头费。

下午四时许,柳莹带了几名男女同学,坐着上海牌老式小轿车来到张家,车尾厢里还带了二个花圈。张道然一幅苦丧的脸和他们打过招呼,冉金城忙安排他们在大门前的方桌旁坐下,又叫人泡茶,递烟,还特地找出几个花玻璃杯子招待城里来的贵客。接着,区机关借了供销社的小货车载来了一车吊丧的人,还带来了四个大花圈和几架鞭炮。一阵噼啪的鞭炮声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出水芙蓉 最新章节第二十四章,网址:https://www.6s6s.net/3060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