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盔甲 何处取经(1/2)

作品:《戎州往事

第四十一章:盔甲

三、何处取经

人工湖狭窄的水面上游船如织,有几十条游船在湖面上转来转去。一些船在拱桥洞下穿来穿去,当有两条船在桥洞相互交错时,船上的人大呼叫,为了避免相撞。游船上娃儿们的尖叫声、欢呼声,一直就没有断过,回荡在水面上,为宁静的人工湖增添了几分喧闹。

“老吴这是高见,我们总得要生存嘛,没啥不好意思的。搞疾病证明的事,我也听过,不过还得找高人指点一下,不然会砸锅。钟益生,啥时候引见一下你们学校那位老靳?取取经去。”方二听钟益生后,心中一亮,确定这是一条路子。再听吴能要试一试,马上想到咋个操作的问题,他想了解一些具体情况。

“方二,这事昨晚我还跟他磨了半天嘴皮子,都是落难的知青朋友,相互传授点经验,对别人好,自己也没啥不好。原以为他能点具体的道道,老靳整死不,上不得台面的事,不宜到处散播,能告诉我这些已经很不错了。我意思是你们都可以试一试,和尚念的经,道士也可以念嘛。”钟益生回答。

“益生得对。何必西天取经,我心即佛。不过方二得对,这事就怕整砸锅,到时收不了场。我心里总觉得发虚,不靠实。”李轼。

李轼嘴上何必取经,其实心中还是顾虑重重。他顾忌的东西当然要比方二和吴能多,方二和吴能的事要是整砸了,可能还好收场一些,毕竟家里没啥问题。去年大牛把事情闹得满城风雨,到后来也不过就是打发下乡就了事,这也是一例。自己要是也来这样一出,那事情就不好。

吴能看出了李轼的顾虑。从他认识李轼开始,他就感到李轼骨子里有一种**特行的气质,看问题和做事都不随大流。但传统道德观念重,顾忌很多,畏首畏尾。他把茶碗使劲往桌子上一放,用话来激李轼:

“我刚才就了事在人为嘛。李轼你这人其他事还明白,咋到这些事就犯糊涂?当初选择不下乡时,我还有点犹豫,你是最坚决的。现在搞个证明的事,你反倒犹豫了。你要迈过心理上这个坎,我们这样做没有啥不对的。有权势的人可以利用权势达到目的,我们为啥不能自寻出路,时势所逼嘛。我晓得你心里还在想这事道德不道德的问题,我跟你,这样做一点没啥不道德。首先,对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看对得起,不就是想把自己的户口上上吗?我们的户口是被迫下掉的吧,想办法把它再上上,不存在良心上的负疚。其次,这样做也不存在伤害哪个的问题。那些去了的,是他们自己要去的,有去得不情愿的,但也不是你逼他们去的。这些都跟你要办一个疾病证明没有任何关系。我们穿盔甲,好比是自保的盾,不是拿矛,不伤害任何人。第三,况且你不是最反感上山下乡运动的吗?为啥还在意这种枝节问题。总之一句话,做这件事情没有啥不道德的!”

“老吴,道德不道德,刚才是有点这种顾虑,不过那不是主要的,我还不至于假正经到那个地步。担心的是我跟你们不一样,你们都是家庭出身没问题的,我明摆着有这后顾之忧,不得不惦量惦量。”李轼明白吴能的意思,但他心里想的跟吴能的还是不一样的。他是怕给家里和自己带来一些政治上的麻烦,心想这一层,你吴能和方二都没有亲身感受的,自然不在意。

“李轼,老吴得好!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老子就不信老靳能办成,我方二就办不成!”方二一拍桌子,震得茶碗里的茶水跳起来了,口气非常坚决,“我得把这事办成,免得每个月到街道办事处领粮票,还得看那帮人的脸色,好像我是十恶不赦的罪人似的。”

“哟,方二,你还有不好意思的时候,你把哪个放眼里了?”钟益生一面悠悠地喝茶,一面打趣方二。他心里很高兴,他出的主意,朋友们接受了。

“别跟老子扯淡,不过得感谢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戎州往事 最新章节第206章 盔甲 何处取经,网址:https://www.6s6s.net/13806/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