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工地(1/2)

作品:《戎州往事

第四章工地

一、初识老黄牛

第一次见到老黄牛,李轼就吃了一惊,心想这人真是够忘命的b了。【书库(64)】

这是在金沙江边,李轼眼前是一个搬运砖瓦砂石的b工地,来来往往的b人,都是干搬运这种气力活路的b。一般人都是每挑一百三四十斤,多的b一百五六十斤,就一挑的b分量来,并不算太重。但一干就是一天,能熬下来也不容易。让李轼吃惊的b是老黄牛每挑都在二百出头。难的b还不在担子重,而是路不好走。

路是从河坎上踩出来的b。河坎从水面到顶有五六米高,基本上是六七十度的b坡度。路一尺到二尺宽,要是空着手走也还不难,挑着担子就恼火了。路靠里是河坎壁,挑的b担子还无法横着走,得顺着坎壁走,靠外悬空,脚要是踏空了,人肯定就摔下去。路窄还不算,还陡得来打滑,不仅路陡,狭窄的b路面上还有一层薄薄的b沙。这是挑沙时撒下的b,让陡峭的b路更滑了,一滑就可能摔下河坎。河坎虽然不是特别高,可挑着担子的b人要摔下去,那后果就难了,完全看各人的b运气。为了减缓坡度,这河坎上的b路通常是“之”字形的b,拐来拐去。为了减轻路滑,在一些非常陡的b地方,用锄头挖出齿状。

这种路,一担上肩,从坎下到坎上,中间没地方可以停下来,只能挺到坎上,才能歇一口气。所以平路能挑一百五六的b,这种坡路上也就挑一百二三了。像老黄牛这种忘命的b人,少见。

***

望着旁边的b金沙江,李轼心里一阵默然,感慨人和江一样,生命不息,脚步不止,不管如何曲折,都不停顿,一旦停止,生命就消逝了。

一路跋涉奔来的b金沙江,穿越高山峻岭,消耗了太多的b能量,到了戎州城,它放松了心情,放缓了脚步。它要在戎州城等它的b兄弟岷江。

这时的b岷江,正从北往南赶来,赶了七八百公里的b路程,总算嗅到了大哥金沙江的b气味。见面就在眼前,它也不急了,徐徐而来,水流清澈,裹挟着雪山的b寒意和森林的b清新,还有那川西平原上油菜的b金黄和麦穗的b芬芳,这是它随身携带的b对大哥的b问候。

金沙江张开双臂,拥抱了它的b兄弟岷江,那碧莹的b水和淡青的b水,在戎州古城的b注视下,相拥在一起,继尔交融在一起,分不清你我了,金沙江消逝了,岷江消逝了,蜕变成了长江,奔东而去了。为了远方海洋的b召唤,它继续奔腾不息。

沿江两岸有无数的b人在为生存奔波忙碌,像大江一样,奔流不已。

工地上的b人都穿得很差、很随便,放眼看去就像满河滩的b鹅卵石,一个挨一个,没啥区别。老黄牛穿得更简单,只穿一条裤衩,还是带补疤的b,光脚,连草鞋都没穿。从后面看过去,老黄牛身板高大壮实,光脊梁油亮油亮的b,那是多年日晒雨淋的b结果。上坡时,只见他腿上、背上的b肌肉一股一股地绷紧,肩头上是一根更黑亮黑亮的b扁担,把肌肉压出一道很粗的b褶子。后腰上还有浅浅的b、不太长的b一道疤,扎眼。正挑着担子上坡的b老黄牛,那削瘦的b脸颊及粗壮的b脖子都透出一股较劲的b力道。那种生命的b力量像汗水一样渗出了身体,让李轼心中一震,这真像雕塑,活生生的b雕塑,比那些凝固的b雕塑更打动人。

李轼脑壳里立刻想起希腊那些有名的b雕塑作品,他把这感受告诉身边的b杨建国。对这些东西杨建国原本就没有半点兴趣,心想都啥时候了,这仁兄居然还有如此雅兴,真潇洒得可以啊。不过他嘴上只哼了一声:

“雕塑,过两天你也得成雕塑,成了为生存挣扎的b呆头呆脑的b雕塑。不信,我们走着瞧。”

一听这话,李轼有点尴尬,后半截话没再往下。他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戎州往事 最新章节第17章 工地,网址:https://www.6s6s.net/1380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