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兰菊不同时 春兰秋菊(1/2)

作品:《戎州往事

第三十三章:兰菊不同时

四、春兰秋菊

李轼少年时跟老师学画,常去老师家看画。有时也跟老师到老师的朋友家看画。

有一次在老师的朋友家看到一幅画。画面简单,几丛菊花怒放枝头,下面飘出几笔兰草,题的字是:“春兰秋菊不同时”。他问老师,春兰与秋菊本来就不在一个季节开花,这画是啥意思?

老师这句话是鲁迅一首诗的最后一句,全诗是“章如土欲何之,翘首东云惹梦思。所恨芳林寥落甚,春兰秋菊不同时。”老师鲁迅这首诗题目是《偶成》,啥意思不太好懂,意思有好多种法。一是指当时坛的衰败,二是当时坛上不同派别的斗争。还有其他的法。画家借用这句话点题,也可以表达很多种内涵,这要看画家内心是咋想的。可以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可以是各领风骚于不同季节;可以是各擅其美,兰花清雅,菊花清丽,又有共同的清香。

老师接着,这种题材的画,自来就有很多,兰花在幽谷中不废芳香,菊花能在野外凌霜绽放。我以为这两种花草都有君子风,却不能在生活中同时领略到它们的美,画家把它们绘在一幅画中,让人能同时目睹这种美,这就是艺术不同于生活的地方。

那时,李轼还,对鲁迅的诗也不甚了了,听老师那样解释后,只是频频点头,觉得老师得很好。

到李轼成年后,他的想法就不一样了。春有兰,夏有荷,秋有菊,冬有梅,犹如花中四君子。四时不同,皆有领芳者,这正是造化之奥妙处,何须汇于一堂。犹如牡丹,花形硕大富丽堂皇,色彩艳丽如霓裳,姚黄魏紫,更是夺人眼目,享有“国色”之誉。兰花花形很,貌不惊人,却能香飘四野,清香冠天下,有“天香”之喻。牡丹花艳而无香,兰草花微却以香为胜,这正是造化公平之处。作为画,如何处理,只是画家的一种表达。而对自然界中不同的花,还是让它们自由生长为好。作为人,远比其他生物更复杂,如果一定要按统一的模具来浇铸,那就有悖于社会进步的原理。多样性才是人间正道,任何人的思想都只是人类思想的一部分,无法覆盖也不能取代其他人的思想。

厅里的灯光也照亮了天井,坐在厅里可以看到天井一角,那花盆中的菊花虽然深秋还能绽放,但到了冬天就只能凋谢。那盆深绿的兰草,别看只有细细的几条长叶,却是生气盎然,再过一个多月,就又该飘香。

李轼想,这就是自然的安排,无须人为的干预。

当今天吴敏慎跟他谈起教育人啊,培养人啊,他就从内心感到厌烦。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思想,哪能像培育良种似地去搞。

李轼想起当初跟童队长瞎扯的事。那些大道理,有些他并不完全同意,有些他根本就不同意,但他也不敢公开去辩驳,一开口就会被认为是思想反动,没法正面回答,只能瞎扯。跟吴敏慎话,则不必有这些顾虑,以吴敏慎的阅历和水平,他是可以包容自己的想法的。再私下里摆龙门阵,作为父辈的他,也会不计较年青人的幼稚和出轨的言辞吧。李轼觉得可以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伯父,句出格的话。你是长辈,书读得比我们多,经历比我们多,见识比我们多,难道你真相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法?你不用回答我,这会让你为难。反正我根本就不相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那一套。我跟吴能也摆过,吴能也不信的。******过工人是无产阶级,农民是半无产阶级,既然是要培养无产阶级事业的接班人,为啥不让我们去受无产阶级的再教育,反而让我们去受半无产阶级的再教育?事倍功半,逻辑不通嘛!工宣队动员我时,我就跟他这样瞎扯。”

“李轼,你不用跟我爸这样,他虽然是旧社会受的教育,但他相信新社会的理念,国家、集体在前头,个人在后头。在我爸这类干部眼中,像你这种人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戎州往事 最新章节第165章 兰菊不同时 春兰秋菊,网址:https://www.6s6s.net/13806/165.html